遙遠的前天,遠古時代。河邊的一個部落在用網捕魚,山裡的一個部落在設陷阱捕捉動物,平原上的一個部落在用工具耕作。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所缺乏的物質,人們自然而然地開始進行商品交換。最原始的方式當然是物物交換,構成交換規則的主要參數是勞動時間、體力消耗和獲得成果的難度。例如,10條魚可以換1張獸皮或3籃穀物。因為魚容易變質,獸皮太大,穀物太重,所以需要相對稀缺、易於攜帶、易於計數的交換媒介。歷史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,這催生了使用貨幣進行公平交換的情況。考古學確實證明,人類很早就使用貝殼和其他物品作為交換媒介或貨幣。事實上,從誕生之日起,貨幣就悄悄分化為兩種:商品貨幣,又稱商品貨幣,和信用貨幣,也可稱為債務貨幣。歷史學家和教科書常常強調商品貨幣,而選擇性地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,即商品貨幣和信用貨幣幾乎同時出現,但性質卻截然不同。換句話說,從它誕生之日起,貨幣就不一定是公平的交換媒介。現代貨幣的種種弊端,源自於信用貨幣基因序列中的信用陷阱基因。
讓我們再次回到遠古的場景。在實際的商品交易場景中,更多的是一種「非同時的實體交換」。輕質的貝殼或鹽,可以當場或隨時變現,具有內在的實用價值,才算真正的商品貨幣,而實體物品的延遲兌現則是信用貨幣,或債務貨幣。在「非同時實物交換」場景下,貨幣實際上已經從商品貨幣演變成了期票的一種形式。貿易的公式並不像教科書上所描述的“實物-商品貨幣-實物”,而是“實物-代幣-實物”。
魚可能每天都能捕到,但狩獵動物就要靠運氣了,水稻的收成一年也只有一兩次。因此,貝殼等作為三者之間交換媒介的貨幣,通常不是因為方便、易於計數而存在,而是作為「非同時交換貨物」的代幣。既然是代幣,關鍵就在於信用。然而,貨幣中的信用基因往往蘊藏著重大陷阱。古人還是人,在利益的誘惑面前,往往會放棄信用。貨幣沒有實際使用價值,僅作為實體價值的衡量標準,容易造成這樣的信用陷阱。如果狩獵失敗,無法送來獸皮,獵人可能就會消失,而那些因天災而未能收穫稻穀的人,只剩下一把貝殼,既不能保暖,也不能填飽肚子。從貨幣理論的角度來看,古代的貨幣,如貝殼,可以認為是有錨定物的商品貨幣,但當錨定物僅靠信用來維持時,沒有更可靠的保障機制,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信用問題。陷阱。
快轉到今天,上面的場景再熟悉不過了。在宏大的現代金融體系的幌子下,貨幣信用陷阱比比皆是。無論是手中的紙本票據,或是銀行帳戶中代表財富的一串數字,都完全是信用貨幣。在人類貪婪的驅使下,在利益團體的控制下,自貨幣起源以來就存在的信用陷阱基因,千百年來不斷強化。當金融利益鏈中的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時,貨幣中的信用陷阱基因立即被激活,一般民眾持有貨幣的困境與古代漁民無異。
珍珠本位主張只有商品貨幣,特別是具有直接使用價值的貨幣,才能真正為人類提供安全感和幸福感。信用貨幣信用陷阱進化遺傳學的必然結果是,貨幣成為少數個人或利益集團控制的玩物。”
欲了解Pearl標準白皮書的完整版本和詳細信息,請訪問Pearl標準官方網站:www.pearlstandard.org